1月15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正式发布公告,宣布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正式中标2025—2028年中国奥委会及中国体育代表团官方体育服装合作企业征集项目。
这一消息在体育界和商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意味着,自2009年6月起持续16年的安踏与中国奥委会合作关系即将告一段落,重新夺回了这一重要的合作权益。
之后李宁品牌创始人、集团董事长李宁对所有李宁人发布了一份长达1500字的内部信。在信中,他表达了对员工的感谢,并强调了品牌的服务宗旨和对专业运动的承诺。李宁表示,李宁品牌作为具有运动员基因的运动品牌,将再次以官方体育服装合作伙伴的身份服务中国奥委会及中国体育代表团,支持中国运动员征战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2026年爱知·名古屋亚运会以及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等顶级赛事。
竞争对手安踏随后也发了回应祝贺李宁接棒。
11天前,李宁以约8亿元合作总价,“截胡”安踏的中国奥委会权益的消息已经在市场传开,但彼时李宁与安踏均未作出正面回应。虽然今日已经确定李宁将COC权益收入囊中,但是该公司仍未披露具体合作费用。
中国奥委会对李宁公司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1989年从运动员生涯退役后,李宁创立了“李宁品牌”,并于1990年创办李宁公司,创立之初即与中国奥委会携手合作。从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起,到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队员的领奖服上均印有李宁的标志。
这无疑是李宁品牌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的黄金时代。彼时的李宁,作为家喻户晓的体操运动员,其个人魅力与影响力为品牌注入了强大动力。加之李宁公司对各类体育赛事和运动员的慷慨赞助,使其迅速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崭露头角,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跑者。
在产品设计与开发方面,李宁建立了本土公司中首屈一指的服装与鞋的产品设计开发中心,为产品的创新性和时尚感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在分销网络建设上,李宁拥有当时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分销网络,确保了产品能够广泛、高效地触达消费者。
不仅如此,李宁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同样表现卓越。其产品远销海外,覆盖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让世界见证了中国体育用品的魅力。
2002年,李宁公司营收成功逼近10亿元大关,将中国市场上的其他竞争品牌远远甩在身后,其中包括国际知名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
2004年,李宁在香港成功上市,是第一家在港股上市的中国内地体育用品企业。
2008年,公司创始人李宁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飞天点火”的精彩表现,将公司推向巅峰,引发了市场对李宁鞋服的狂热追捧。当时的调查显示,在运动服饰行业中,37.4%的人认为李宁是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但其实那一年真正的奥运赞助商是阿迪达斯。
在奥运会和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对体育产业的双重加持下,2009年李宁超越阿迪达斯,成为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二的运动品牌,距离第一名耐克也只有一步之遥。
但在2009年6月,安踏取代李宁成为了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并一直合作了16年,直到2024年。
而李宁,也开始经历至暗时刻。
北京奥运会两年后的2010年,李宁公司总营收97.78亿元,距离百亿仅一步之遥,可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李宁的服装卖不动了。
品牌形象定位上失策是李宁的致命伤。2010年,公司为迎合年轻消费者,高调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品牌重塑运动,旨在打造一个酷的、时尚的、国际化的新形象。
品牌重塑后,李宁服装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达17.9%,性价比优势消失。加上李宁在品牌传播战术上强调“90后李宁”,让“70后、80后”熟悉的产品一夜之间变成了过时商品,积压了大量库存。
2012年,李宁公司亏损了约19.8亿元,安踏却盈利了13.59亿元,安踏以76.2亿元营收超越李宁的67.4亿元。从此,李宁公司在国内体育品牌老大的位子易主安踏。
与此同时,李宁门店数量也从2012年的7303间减少到2014年5671间,净减少1632家,门店总数与安踏净差由2012年6月的-504扩大到-2030家,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下滑。
2014年底,在经历多轮换帅后的李宁公司,终于唤回了已经离开公司一线20多年的创始人。
回归后的李宁,亲自调整公司的转型战略,重启创立伊始的口号“一切皆有可能”,也如愿在短时间内力挽狂澜。
2018年,李宁品牌受到纽约时装周运动主题活动的邀请,携刚刚创立的子品牌“中国李宁”亮相,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运动装备相结合的“悟道”系列一经发布便刷屏社交媒体,还带火了国潮一词。
纽约大秀落幕当天,“李宁”的微信指数暴涨700%。时装周期间,相关新闻简报近1万条,中国李宁的微博话题讨论量达到7800万,时装周同款在天猫旗舰店上迅速售罄。李宁也由此成功转型为一个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讲述中国故事的国货潮牌。
这种显著的变化也体现在财务数据上。自2014年李宁回归以来,公司开始扭亏为盈,实现微薄利润1400万元;到了2019年,李宁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38.70亿元,净利润则增长至14.99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110%。
不过,随着“国潮”退潮,加上李宁的多品牌战略一直没有起色,最近几年的业绩有所回落。
2024年上半年,李宁实现营收143.45亿元,同比增长2.33%;净利19.52亿元,同比下跌近8%,成为四大国产运动品牌中(安踏、李宁、特步、361度)唯一一家营收未能突破双位数增长并且净利润出现下滑的品牌。
而对于下半年情况,李宁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赵东升表示,进入下半年,消费形势暂未展现良好的弹性,折扣继续改善的空间在收窄,对毛利率的改善形成压力,受时间性的影响,下半年费用通常会高于上半年,让集团对于下半年的预期更加谨慎务实。换而言之,2024年下半年,李宁的收入和利润带来惊喜的可能性不大。
压力之下,李宁一直在努力寻求新的突破,试图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重新赢得市场份额和消费者的认可。此次花重金夺回COC合作伙伴身份,将是李宁进一步夯实品牌力,深化李宁专业运动品牌形象的起点。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相较于安踏,李宁更需要这份合约。通过此次合作,李宁能够将其产品和技术延伸到更多新的专业运动场景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有望得到缓解。然而,能否借此契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进一步的突破,目前仍存在不确定性。
1月15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正式发布公告,宣布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正式中标2025—2028年中国奥委会及中国体育代表团官方体育服装合作企业征集项目。
这一消息在体育界和商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意味着,自2009年6月起持续16年的安踏与中国奥委会合作关系即将告一段落,重新夺回了这一重要的合作权益。
之后李宁品牌创始人、集团董事长李宁对所有李宁人发布了一份长达1500字的内部信。在信中,他表达了对员工的感谢,并强调了品牌的服务宗旨和对专业运动的承诺。李宁表示,李宁品牌作为具有运动员基因的运动品牌,将再次以官方体育服装合作伙伴的身份服务中国奥委会及中国体育代表团,支持中国运动员征战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2026年爱知·名古屋亚运会以及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等顶级赛事。
竞争对手安踏随后也发了回应祝贺李宁接棒。
11天前,李宁以约8亿元合作总价,“截胡”安踏的中国奥委会权益的消息已经在市场传开,但彼时李宁与安踏均未作出正面回应。虽然今日已经确定李宁将COC权益收入囊中,但是该公司仍未披露具体合作费用。
中国奥委会对李宁公司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1989年从运动员生涯退役后,李宁创立了“李宁品牌”,并于1990年创办李宁公司,创立之初即与中国奥委会携手合作。从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起,到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队员的领奖服上均印有李宁的标志。
这无疑是李宁品牌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的黄金时代。彼时的李宁,作为家喻户晓的体操运动员,其个人魅力与影响力为品牌注入了强大动力。加之李宁公司对各类体育赛事和运动员的慷慨赞助,使其迅速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崭露头角,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跑者。
在产品设计与开发方面,李宁建立了本土公司中首屈一指的服装与鞋的产品设计开发中心,为产品的创新性和时尚感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在分销网络建设上,李宁拥有当时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分销网络,确保了产品能够广泛、高效地触达消费者。
不仅如此,李宁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同样表现卓越。其产品远销海外,覆盖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让世界见证了中国体育用品的魅力。
2002年,李宁公司营收成功逼近10亿元大关,将中国市场上的其他竞争品牌远远甩在身后,其中包括国际知名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
2004年,李宁在香港成功上市,是第一家在港股上市的中国内地体育用品企业。
2008年,公司创始人李宁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飞天点火”的精彩表现,将公司推向巅峰,引发了市场对李宁鞋服的狂热追捧。当时的调查显示,在运动服饰行业中,37.4%的人认为李宁是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但其实那一年真正的奥运赞助商是阿迪达斯。
在奥运会和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对体育产业的双重加持下,2009年李宁超越阿迪达斯,成为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二的运动品牌,距离第一名耐克也只有一步之遥。
但在2009年6月,安踏取代李宁成为了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并一直合作了16年,直到2024年。
而李宁,也开始经历至暗时刻。
北京奥运会两年后的2010年,李宁公司总营收97.78亿元,距离百亿仅一步之遥,可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李宁的服装卖不动了。
品牌形象定位上失策是李宁的致命伤。2010年,公司为迎合年轻消费者,高调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品牌重塑运动,旨在打造一个酷的、时尚的、国际化的新形象。
品牌重塑后,李宁服装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达17.9%,性价比优势消失。加上李宁在品牌传播战术上强调“90后李宁”,让“70后、80后”熟悉的产品一夜之间变成了过时商品,积压了大量库存。
2012年,李宁公司亏损了约19.8亿元,安踏却盈利了13.59亿元,安踏以76.2亿元营收超越李宁的67.4亿元。从此,李宁公司在国内体育品牌老大的位子易主安踏。
与此同时,李宁门店数量也从2012年的7303间减少到2014年5671间,净减少1632家,门店总数与安踏净差由2012年6月的-504扩大到-2030家,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下滑。
2014年底,在经历多轮换帅后的李宁公司,终于唤回了已经离开公司一线20多年的创始人。
回归后的李宁,亲自调整公司的转型战略,重启创立伊始的口号“一切皆有可能”,也如愿在短时间内力挽狂澜。
2018年,李宁品牌受到纽约时装周运动主题活动的邀请,携刚刚创立的子品牌“中国李宁”亮相,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运动装备相结合的“悟道”系列一经发布便刷屏社交媒体,还带火了国潮一词。
纽约大秀落幕当天,“李宁”的微信指数暴涨700%。时装周期间,相关新闻简报近1万条,中国李宁的微博话题讨论量达到7800万,时装周同款在天猫旗舰店上迅速售罄。李宁也由此成功转型为一个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讲述中国故事的国货潮牌。
这种显著的变化也体现在财务数据上。自2014年李宁回归以来,公司开始扭亏为盈,实现微薄利润1400万元;到了2019年,李宁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38.70亿元,净利润则增长至14.99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110%。
不过,随着“国潮”退潮,加上李宁的多品牌战略一直没有起色,最近几年的业绩有所回落。
2024年上半年,李宁实现营收143.45亿元,同比增长2.33%;净利19.52亿元,同比下跌近8%,成为四大国产运动品牌中(安踏、李宁、特步、361度)唯一一家营收未能突破双位数增长并且净利润出现下滑的品牌。
而对于下半年情况,李宁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赵东升表示,进入下半年,消费形势暂未展现良好的弹性,折扣继续改善的空间在收窄,对毛利率的改善形成压力,受时间性的影响,下半年费用通常会高于上半年,让集团对于下半年的预期更加谨慎务实。换而言之,2024年下半年,李宁的收入和利润带来惊喜的可能性不大。
压力之下,李宁一直在努力寻求新的突破,试图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重新赢得市场份额和消费者的认可。此次花重金夺回COC合作伙伴身份,将是李宁进一步夯实品牌力,深化李宁专业运动品牌形象的起点。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相较于安踏,李宁更需要这份合约。通过此次合作,李宁能够将其产品和技术延伸到更多新的专业运动场景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有望得到缓解。然而,能否借此契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进一步的突破,目前仍存在不确定性。